English

走进西域古国

1999-06-3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沈伟东 我有话说

拂去自然的和历史的风沙,汉译版《西域考古图记》展现出车马杂沓的丝绸古道、那一口口流淌着清泉的古井边用陶罐汲水的少女、喧嚣的古国城堡、拈花微笑的佛陀和匍匐在佛足下的芸芸众生。

100年前,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经过近三年的时间在漫漫的沙漠旅行并进行田野工作,考察了中国新疆地区的地理变迁,发掘出大量的古代文化遗址。他劫掠了一百多箱文物,于1909年1月底,运到大英博物馆。之后,历时数年,整理、编写成《西域考古图记》,1921年由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汉译版《西域考古图记》拖延至今终于出版,是中国西域考古研究史中不幸中的大幸。

20世纪初以来,像斯坦因这样的一批西方探险家长驱直入,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受到西方列强空前的劫掠,遭受这场浩劫的遗址均被破坏了,珍贵的文化遗存没有了。斯坦因等人刊布的劫掠遗迹、文物的报告和专著,就成为研究与此相关的各学科仅存的基础资料。《西域考古图记》作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计划出版的《海外遗珍——国外西域考古经典论著》译丛(丛书包括英、德、法、俄、日等国考察队20世纪以来劫掠我国新疆、甘肃等地珍贵文物后所出版的重要报告和专著)中的第一部,有许多突出的特点。斯坦因对所调查和发掘的遗迹,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对遗迹和遗物作了详细记录,比较系统和准确。斯坦因考古研究注重地理学和考古学结合,对所到遗址的地貌、河流、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变迁及其与遗址的兴废关系进行了考察,涉及的领域广、学科多、信息量大。

这套汉文版的翻译审校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持,汇集了中国一流的考古学专家。汉译版考订翔实,译文达到了“信”和“达”,也达到了“雅”。一些叙述性的文字可以称得上美文。这是《西域考古图记》作为考古学著作迥异于平板的、科学数据式的学术报告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文字配上极具地域特色、时代特征的照片,让读者领略到古代文化、西域文化的真切、幽深。

在《西域考古图记》中,作者能把实地勘察的收获与史料对照研究,引用了大量史料考订、分析地理变迁、文化变异。阅读《西域考古图记》,对文史爱好者来说,是极有价值,也是极有意趣的事。

第一章《穿越斯瓦特和迪尔》中,《乌仗那地方的中国早期香客》一节记载了法显对乌仗那的访问,这对考察中亚古国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都是很有意义的。在记述实地考察中,斯坦因涉及了《汉书》、新旧《唐书》、《佛国记》、《大唐西域记》、《马可·波罗旅行记》、《册府元龟》、《资治通鉴》等许多史料文献,从史籍中反映某个历史时期这一地域的地理风貌、文化习俗,如第一章记叙公元518年北魏王朝胡太后派遣宋云和惠生前往印度西北地区,引用了《北史》中大量的资料,生动地再现一千多年前这一地区居民的生存状况。

在人种和地理关系的研究方面,《西域考古图记》也有着经典的范例的意义。书中大量的墓葬的发掘,对古代人种的研究分析,列出了大量的数据、图片;此外有的图片还保留了本世纪初这一地区相对封闭的村落居民的形貌特征等材料。在建筑学方面,作者在《西域考古图记》中记录考察古代宗教建筑及居民建筑的同时,也随手记下了当时的建筑情况,第二章《经行吉德拉尔和马斯图吉》中就记载了吉德拉尔的一座颇有特色的老房子。

在西域文物的整理记录、研究方面,《西域考古图记》也具有极高的价值。在实地考察、挖掘后,斯坦因都在每章每节中详细记录了文物的情况,如《和田绿洲的古迹》一章,共六节,《绿洲中的古遗址》,《在约特干和和田一带搜集的古物》,《约特干与和田所获古物名录》,《吉亚北部之沙遗址》,《阿克铁热克遗址》,《阿克铁热克及斯也里克所获古物名录》,非常详细地记录了文物特征、尺寸,并附有图版。

这样的记述全书不下万条,从这些实物的考索研究中,可以考察西域的建筑、生活器皿等工艺,还有大量的壁画、青铜器、古钱币、石雕、木雕、文书、珠宝等器物的详细记录。

翻开《西域考古图记》,如入山阴道,满目芳菲。值得注意的,对私家藏书而言,这套书的收藏价值尤不可小觑。汉译版《西域考古图记》的出版,对各个文化领域的研究都有着非同寻常的参考价值。对于收藏界而言,汉译版《西域考古图记》对很多收藏项目都有参考价值。如书中散佚在丝绸之路及各个古国遗址古钱币的图版精美,且断代分明,形成系统,对研究中国历代钱币史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此外,简牍文书学、铭刻学,对研究汉以来,尤其是对唐代篆刻、雕塑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本书精印了大量的图版,包括织物(丝、毛、麻、棉等)、钱币、碑刻、佛经残卷以及大量的陶、木、石、金属(金、银、铜、铁等)、玻璃、料器等质料的生活用品、生产工具、装饰品和兵器等。书中还配有大量遗迹插图,遗址平、剖面图,还有一卷遗物图版和一卷调查地区的地图。这对西域文物收藏学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细心翻阅汉译版《西域考古图记》,如同走进了沙海中绿洲点点、阡陌交织的西域古国。和田、龟兹、吐蕃、突厥、回鹘、楼兰……这些被千古风沙尘封了好多世纪的名词,变得鲜活起来。书中记录的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人们留下的遗迹,生动地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宗教、地理、历史,包括居民日常生活状况、家族结构、戍边士卒及边官的心态和思乡情结,使这套书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纯学术著作”而显得血脉充盈,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